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2021年会暨创新创业创造“三创”高峰论坛于11月4日在广州正式开幕。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新理念·新阶段·新格局——面向2035的高质量‘三创’教育”。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等来自国内外创新创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
会议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度,加强人才自主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努力培养一批敢闯会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要特别注重“三个融入”,即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要素、全模式。二要特别注重“三个服务”,即服务于产业变革、服务于产业需求、服务于产业发展。三要特别注重“四个紧密结合”,即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将创新创业实践与推进产业迭代升级紧密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助力教育开放紧密结合。
钟南山院士通过视频致辞。钟院士结合自己60余年求学、从医的经历认为,创新不仅需要有一个好创意,更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工作使创意产生效益,创意与效益两者相加起来才真正叫做创新。有了创新的理念才能有高水平的创造,创业是在创新思想指导下成果转化为实体的一个过程,两者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才能产生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教师在育人中应当多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多去开展研究、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钟院士还以广州医科大学创办的教学改革试点——南山班为例,强调创新教育应该在大学本科学习中就注重培养,而不是等到研究生阶段。
由我校团委(创业学院)承办的“社会创业与共同富裕研究”分论坛于2021年11月4日下午14:00举行。
由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刘铸和我校团委副书记、创业学院行政副院长李司铎共同主持。
主持人刘铸对本次论坛主题和七位分享嘉宾进行了详细介绍。七位社会创业研究领域的专家围绕本次论坛主题做专题报告,诠释了他们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观点。以下是详细内容:
韵江教授以企业理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切入点,介绍了共同富裕的学术历史图景,指出共同富裕的提出在企业哲学层面的伦理问题属性。
苏晓华教授从数字创业教学案例研发、数字创业理论、价值共创与共同富裕三部分生动展现了数字创业通过价值共创助力共同富裕建设的全新视角。
刘玉焕(副)教授为我们带来的是社区社会企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先论证了社会企业与社区的关系,并从目的、现实意义、运营模式三方面重点讲述了成都目前社区社会企业的发展现状。
李健教授从社会生产维度下的共同富裕出发,探讨了如何寻找共同富裕制度创新的组织模式,通过对社会企业的主体参与属性与参与模式建构的分析,引发我们对于社会企业实践的思考。
汪忠教授详细阐述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一核心观点,并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如何实现传统公益的创新升级给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
刘振主任从对社会创业的实践思考出发,在深刻剖析了社会创业的内涵后分享了自己对于社会创业未来发展的宝贵意见,并对社会创业教育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宋程成(副)教授从公益创投的国内外现有研究出发,探索如何实现公益创投有效嫁接当前社区治理,并基于真实案例讲述了弱势群体脱贫的特色化实践,发人深思。
互动交流环节,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分会副理事长、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刘铸和中南民族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就业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潘泽江两位嘉宾分享了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刘铸指出,“政、产、学、研、用、就、创”七位一体、融合发展是高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他指出推进新阶段高校“三创”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构建三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打破制约创新创业创造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模式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全社会重视和支持青年创业的良好风气,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
潘泽江指出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开发好社会创业这一金矿,让创业带动就业,带动整个社会更高质量发展;同时他提出社会创业需要模式创新、精准帮扶和数字赋能三要素共同支撑,遵循创业的基本规律。
本次论坛指出了共同富裕背景下社会创业是实现社会财富增值的有效途径,诠释了共同富裕背景下社会创业的社会价值。为探索“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充分发挥社会创业的社会价值、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经验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