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力鼓励创业创新直接点燃了校园里的创业热度,各地高校在以各种方式做自己的创业教育。老师应该如何做好创业教育?创业社团又该做什么?日前,城乡社区社会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 心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邓汉慧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
中国青年报:创业社团在创业教育中处于什么位置?
邓汉慧:创业教育是分层分类的。对一般学生开设公选课、必修课;把创业感兴趣的学生纳入创业训练营;已经有创业行动的学生直接进入创业实训营。在从0到1的过程中,社团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创业课堂能够播撒创业的种子,点燃学生的创业热情;在社团里,学生可以找到创意、商业模式、资金等,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开创项目。此外,由于创业社团中大家是同龄人,更能彼此理解和影响,更有机会去做一番事业。在刚开始创业时,学生的想法并不成熟,又不可能立刻拿到社会、市场上去检验,社团会有效地帮助同学们调整创业想法和计划,在课余实现创业的可能性,而后成熟的项目再进入创业孵化器。
中国青年报:如何选择创业社团的领袖?
邓汉慧:创业社团领袖需要有三个特征:人品要好,同学服他;要有创业经历,和创业者有共同语言;要有公益心,乐于付出。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KAB创业俱乐部中,前三届的领袖都是创业者,其中的陈镜荣在去云南支教时发现商机,帮助当地老百姓在淘宝网上开店销售特产葫芦丝,最高一天销售额达到5000元。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创业,也是创业社团需要的人。在社团初创期,社团领袖是“拓荒者”,也是“活动家”,即便是女生也要是“女汉子”。
中国青年报:学校应当给创业社团什么支持?
邓汉慧: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帮助学生成长。首先,学校应当给创业社团提供场地,因为创业必须要有一个地方让同学们聚在一起才有交流的可能。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活动经费,营造宽松、快乐的氛围,在交流碰撞中产生创意。其次,老师放手让学生去组织活动、进行创业比赛以锻炼学生,老师只需要把关即可,在学生不容易邀请到校友、企业家时帮助邀请。很重要的一点是,老师要帮助社团领袖树立威信,例如在活动讲话中提到他,找合适的机会让领袖发言,帮助他找渠道建立合作关系。
中国青年报:创业是要逐利的,社团领导者是需要有奉献精神的,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
邓汉慧:这的确有问题。创业者自己要先活下来,可能没有很多心思在社团上。但是以我的经验看,这也是良性循环。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建立了信任,当创业者时他们就互为顾客,同样创业者也会把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累的经验在社团内分享,大家一起讨论,商量解决方案,共同进步、成长。
中国青年报:现在的创业教育是不是过火了?
邓汉慧:我认为不是。能创业的人是少数,他们一定是最优秀的。如果不去营造气氛让他们脱颖而出,那这些优秀的学生可能就理性地考虑,选择更容易考上的公务员或其他职业。尤其是90后,赚钱的压力并不是很大,他们多数人不会选择更为辛苦的创业。我担心创业教育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现在很多老师的观念还没有转过来。我们并不是鼓励每一个人去做小老板,创业教育的精髓是企业家精神,在学生的心里撒下一颗种子,能否发芽成长还取决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影响。一些人认为创业教育“过火”是因为有的学校走形式。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也要常态化,不是一阵风为了搞出一个有影响力的活动或创业大赛。创业教育不能停留在外宣式号召,而是要内联式发展,即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
中国青年报:一些高校的创业教育处于老师不会管、不想管、没人管的尴尬境地,怎么办?
邓汉慧:创业教育一定要落到实处,师资水平很重要。现在,创业教育成了必修课,但很多高校认为“开课”就完成了任务。老师也是一个创业者,要让学生有创业精神,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开展技术创新。当然,从现有的高校教师考核体系看,创业教育可能会加重老师的工作压力。
中国青年报:创业这么热,有很多学生“为创业而创业”,老师应该做些什么?
邓汉慧:我常常问同学:你们团队5个人,当4个人都走了怎么办?有的学生说再找团队,有的学生说我一个人干,有的学生就不干了。动摇的人不是真正想创业,真正想创业的学生在我泼冷水之后仍然想要“证明给我看”。这也是识别学生是不是真正下决心要创业的方法。在校园里创业是在游泳池里游泳,水也不深,岸上还有救生员,即便失败了也是一种财富。老师有义务告知学生创业的艰难、不确定性和风险:创业后往往没有节假日,没有时间谈恋爱,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还可能没有收入。